2021年4月6日,生態環境部與國家開發銀行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共同推進生態環保重大工程項目融資的通知》。據悉,雙方已經簽署《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共同推進生態環保重大工程項目融資合作備忘錄》。
通知明確,以貫徹落實“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生態環保專項規劃等為重點,以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儲備庫為基礎,加快推動實施重大項目和綠色產業促進、生態環境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等工作。
在中央項目庫中補充建立金融支持生態環保項目儲備庫,加強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綜合利用、區域環境協同治理等重大項目,以及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生態補償、“無廢城市”建設等試點項目的儲備與支持。
國家開發銀行將給予優先開展盡職調查、優先進行審查審批、優先安排貸款投放、優先給予優惠利率、優先給予延長貸款期限等優惠信貸政策支持。
1、當“燒錢”的環保項目遇到綠色金融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在“十三五”時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斐然。“十四五”將成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節點,也將在踩準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拐點的進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因此,對生態環保工程的建設力度不松懈,補短板的進程再提速,環境執法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成果得以鞏固,這些都是當下的重點工作。鑒于環保工程項目普遍“燒錢”的屬性,加大財政支持、金融支持、社會資本支持越來越受關注。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
綠色金融,這個概念由來已久,只是火爆“出圈”也就是這兩年的工夫,自2020年起一路順風起飛,2021年以來更是成為了各類新聞的“座上賓”。這與碳中和債券密集上市,多路資本爭相認購不無關系。
同花順數據顯示,2月7日至3月16日,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市場上發行了21只碳中和債券,合計規模高達230多億元。近期,國家能源集團、三峽集團、國電投等能源央企同樣成為了碳中和綠色債券發行主力軍,截至4月初統計規模已達260多億。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3月發布了《關于明確碳中和債相關機制的通知》,這是我國首個碳中和債券文件,利好信號一觸即發。相關金融債券機構普遍認為,綠債市場已經迎來了黃金期,預計今年綠色債券市場將撬動高達8000億的資本。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更是公開表示,未來30年內,“碳中和”預計將帶來180萬億+的綠色金融投資。
2、三要素齊備,只等一座“橋”
資本賦能有多快,看看碳中和債券出圈的速度就知道了。“金融+環保”的組合威力有多大,看看螞蟻集團宣布的碳中和目標,看看紅杉中國與遠景科技集團成立的100億碳中和技術基金……
零排放、低碳轉型,理想狀態下的政策利好、金融支持、市場需求三要素齊備,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讓供需實現高效匹配、精準匹配。目前,除了少數資本雄厚的企業會延伸污染治理業務,更常態化的模式仍是“企業+”,無論是與環保企業的,還是相關科研機構院校的。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這種模式存在的根本邏輯。不過,想在約6萬家(數據來源于“天眼查”)在冊生態環境保護企業中獲得匹配的服務,說是“大海撈針”也不為過。
世環會【國際環保展】,一個打破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困局的環境綜合治理平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不就在于此嗎?精篩細選頭部環境企業,如杜邦、蘇伊士、景津、abb、聚光科技、南方泵業等,廣邀政府/行業協會、市政、工程公司、行業終端用戶,10多年來充分發揮了橋梁作用。 金融支撐,讓環保項目基建速度跟上生態環境保護愿景,提高環保項目“身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未來畫卷,相信也不會辜負源源不斷的環保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