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起步晚,發展快,形勢變化也相當跌宕起伏。不說30年來的發展變遷,即使是3個五年也上演了一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時代戲。
要環保設備更要系統解決方案
比較典型的就是整個市場從環保設備的單一需求,逐步過渡到了對環保產-銷-維-運-管一站式解決方案的需求,以及個性化定制,“環保管家”模式的環境綜合治理需求等。
從海外發達國家的環保產業發展歷程來看,這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我國環保標準趨嚴,環保執法利劍高懸,促使環保技術加速突破瓶頸,業務展開模式持續貼合終端用戶要求。
例如河北豐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ep-凱森電化學氧化污水處理技術,針對難降解有毒有機物的去除難題,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新奧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的超臨界水氧化危廢處置技術,針對高濃度有機廢水與危險廢物處置;南京資環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三廢臨氧裂解催化凈化關鍵技術,創造性提出按照廢棄物分子結構處理廢棄物的思路等。
同步的,相關研究和探討深度與廣度都有了更大的飛躍。
如上海hse(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創新論壇暨化工過程安全管理專題論壇,著眼于整個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第五屆iwlf國際工業水領袖論壇,關注后疫情時代的水處理、水管理、水安全等。
這是行業普遍的風向,專家認為,這種轉變也符合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復雜性、系統性、長期性的特質。統籌規劃,科學規劃,一體規劃,因地制宜規劃,可以看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正在融入城市建設、鄉村振興、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環境綜合治理的路線也愈發明朗。
環境資源管理方式變革
同時,在“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下,“一張圖”掌握全動態的環境綜合治理模式也讓人對環保工作有了更深度的認知。而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綜合性考量、信息化集成、智能化升級都是必要條件。
2021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就為此指明了方向。
意見指出,要健全環境治理監管體系、健全環境治理市場體系、健全環境治理信用體系、健全環境治理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包括加快構建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立排污企業黑名單制度,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開展排污權交易等。
各地在現代化轉型方面的實踐都有同有異,不過綜合管理和智慧管理這兩大方向作為有益的嘗試,基本融入了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升級的“代碼”中。
智慧化——
如貴州利用“互聯網+遙感”推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北運河采用智慧水務平臺向農村污水處理發起總攻;淄博探索垃圾分類掃碼新模式等,日新月異的技術手段總有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趨勢的顯現從各類標的中也能看出端倪。
一體化——
自“大環衛”生態圈成型后,環衛一體化標的就頻刷存在感,并且更多億元甚至10億元大標亮相了。近日就有1.2億多的浙江省瑞安市“一把掃帚”環衛保潔一體化項目(安陽街道);2.24億的河南平輿縣域垃圾收集轉運及保潔服務項目等。
水處理領域,都昌縣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總投資達15.4億,包括3個子項目,除了污水處理工程還配套管網建設等;長江大保護五峰流域綜合治理ppp項目,總投資約14.7億元,整體打包,有8個子項目。
固廢領域,近年來涵蓋全產業鏈處置需求的靜脈產業園項目強勢登陸資本市場。如甘肅涼州區靜脈產業園,集垃圾焚燒項目、餐廚垃圾綜合處理項目、醫療廢棄物處理項目等于一體;河南魯山首創靜脈產業園項目,除了上述項目,還支持電子垃圾拆解、農村廢棄物發電等作業。
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占據的優勢無需贅述。當然,這也意味著市場對環保企業提供的整體服務要求變得更高,狹路相逢的競賽,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