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和座次變化相比,底層變化會更劇烈。
剛剛,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發布了。
光大環境連續三年排名第一,中國天楹上升至第二位,北控水務緊隨其后排名第三。
由于環保行業里榜單較多,不少朋友對各榜單的權威性沒有太多了解,這里先給大家做下解釋。
這份榜單源于“十三五”的一個目標,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和原環保部印發的《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
《意見》提出,要在近幾年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打造一批技術領先、管理精細、綜合服務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國際化的環保公司。
這個目標提的很高,落腳點落在了國際化的環保公司,但事情總得一步步來,所以50家100億就成了短期的目標。
不管如何,環保企業需要先把量跑起來,過程中才有足夠的機會和資源做優化,最終走向國際化。
所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推出這個這份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也算是每年對中國環境產業的一個及時復盤。
由于榜單的關注度逐年遞增,參與到這榜單的企業也越來越多,這其中不僅有環保行業的上市公司,還有未上市公司的環保公司以及涉及環保業務的其它公司。
所以從覆蓋的廣度來講,這份榜單機會把市面上在環境領域營收上規模的企業都納入了進來,很好的提升了它的參考價值。
關于榜單本身我們先講到這。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就這個榜單而言,我相信大家除了關注巨頭們的座次以及座次的變化,也會更對這份榜單背后所透露的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釋放的一些重要信號更加感興趣。
為了能夠更妥當的給大家詮釋這背后的變化,除了今天這份剛出爐的榜單,青山研究院提前研究了此榜單前三年的排名,老兵今天把我們的觀察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01
座次之變
國央企成為絕對主角國民比例變化
20年前,國資民營占比2 : 8;10年前5 : 5開,現在大概是8 : 2。民企中盈峰環境沖進前五,格林美和龍凈環保位列前十。這樣的變化,和環保產業特點關系很大。環保產業屬于公共(用)產品屬性,政策鼓勵,投資較大,回報中長期穩定,符合國企投資方向。
營收指標變化
本年度登榜的50強企業中,上市公司44家,非上市公司6家。44家上市公司中,上交所主板企業12家,深交所主板企業11家,香港主板10家,新加坡主板1家,創業板10,科創板0家。
營收超過100億的7家,其中營收超200億的3家,分別是光大環境、中國天楹、北控水務;營收100-200億的5家,分別是首創環保、盈峰環境、格林美、重慶水務、龍凈環保。
在排名靠前的巨頭中,有三家公司資產超過1000億,分別是北控水務、光大環境和首創環保。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今年50強企業的營收增長緩慢(2.75%)的同時,凈利率出現了大幅下滑,與2019年相比,下降百分比達9.38%。
在頭部企業普遍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偉明環保的增長顯得格外耀眼,實際增長率高達53.25%。另外,三峽集團并未參與評選,這與三峽集團的特殊身份應該有比較大的關系。
02
戰略之變
環境企業的戰略調整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也就是環保的混改大潮中,我們可以顯著的看到國央企在環保領域的戰略部署和調整,但其實,民企在這次大潮中,也在積極做著戰略的調整。換句話,大家都在快速調整,尋找合適自己的生態位置。
1. 國央企的戰略擴張對于國央企龍頭企業來說:大家早已過了野蠻人進軍環保的早起粗放階段,而如今,正在積極的從單一解決方案服商向綜合環境服務商轉變。
通俗點來講,就是大家正在從單一賽道戰略向全賽道的一條龍戰略切換。
這種一條龍既包含橫向產業鏈(水務、固廢、環境修復)的一條龍,也包含縱向產業鏈(設計、投資、建設、裝備、運營)的一條龍。
這一點,我們從龍頭企業的改名大潮中也可以直觀的看到,大家正在把細分賽道的屬性(比如,水務、固廢、大氣)從名字中拿掉,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寬泛和綜合的大賽道名字,比如環保集團或者環境集團等。
而這種戰略的調整尤以三峽集團為突出,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三峽集團不僅完成了千億級別的營收,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一條龍服務能力的戰略部署。
如今,這樣的打法也正在被更多的國央企環保企業所學習和借鑒。
2. 民企的戰略收縮
對于民企來說:
從以往來看,但凡行業里上規模的環保企業,在商業模式上,基本都會是承擔融資、投資、設計建造、運營維護等全產業環節。
但在這種國民并存已成為行業顯著屬性的特殊環境里,環保要想比以前干的好,那一定需要發揮各自長板,大家都揚長避短,才能帶來混改的效率提升。
任何一方的越線,也就是超出自己能力邊界去做事,都會帶來效率的下降而非上升,換句話就,這就是倒退。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民企的戰略收縮是必然的。
國央企利用更低資金成本承擔環保項目的融資、投資,同時持有資產。
而以技術、運營能力為長的專業化環保公司將更專注于項目運營、技術改進,回歸以設備制造、核心系統epc等輕資產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民企脫穎而出,尤其具備技術工藝迭代能力、優秀項目運營能力的專業化環保企業,將會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所以,降資本杠桿,筑科技高墻,是當下艱難環境中險中求存的不二法門。
03
格局之變
行業洗牌仍在繼續
1. 海嘯之后的滔滔巨浪
過去兩年,由于國央企進場的動靜太大,一番大刀破斧的混改后,不少朋友認為,國央企已經完事了。
事實并非如此,由于第一批被混改的多是明星民企,個頭大,名氣強,加之央企在混改上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好似一場產業變革海嘯。
但“海嘯”之后國央企并沒有止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也在快速進化,這種進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混改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怎樣定位,怎樣和民企相處,怎樣發揮二者的優勢互補;
二是戰略縱深的改變讓他們更清晰的認識到,怎樣的標的才是更合適的,由于買多了,現在買出了經驗。
這種海嘯之后的滔滔巨浪仍在行業里持續發生。
2. 優質細分賽道企業正在得到行業新勢力巨頭們的親睞
今年上半年剛剛過去,據青山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單單上半年的并購金額已達到420億,數量高達45起,這樣的并購速度和前幾年比,完全沒有顯著降溫的趨勢。
但和之前的混改大潮相對,現在的并購會顯得更有計劃和目的性,也會顯得更冷靜客觀。
越來越多的細分賽道優質企業得到巨頭們的關注,同時,也有更多的項目級別的并購發生,優質資產交易頻次增加,溢價顯著。
這種趨勢對于以技術為專長的民企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更多的資源支持,對于民企業績的放量會是件好事。
但同時從另外一個來說,這也會加速民企供給側能力的洗牌,細分賽道頭部企業,尤其是被巨頭加持的企業,將會在市場份額上有顯著提升,而落后的、同質化的產能將會面臨被擠出和淘汰的局面。
3. 組織能力的挑戰
去年以來,行業里不少朋友都換了工作,成了國企員工。
這和國央企的招聘大潮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進軍環保領域和混改的過程中,國央企越來越意識到,得人才是得天下,人才是環保行業的根本。
重金招兵買馬現在已經成了國央企開展環保工作的一個重點突破口,也是國央企戰略擴張的重要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民企面臨的挑戰很大,如何留住人才,成了大家需要重新思考的重要問題,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倒逼民企快速優化自己的人才制度和組織能力的提升。
拼團隊的時代真的要來了。
04
寫在最后
“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環保產業迎來了空前的各界關注度和參與度,參與主體變的空前多元化,但與此同時,環保產業也進入到了深度轉型期。
對于環保產業而言,“十四五”明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在新的歷史階段,整個產業將由過去的“規模驅動”逐步轉向“創新驅動”,未來環保行業細分賽道的技術門檻和壁壘會越發明顯,技術賦能的企業將更加強大。
投入科技創新,依靠創新驅動,正在成為未來企業增長更持久的動力,而依靠技術、品牌優勢帶來的紅利,也會給有真功夫的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最后用一句話總結環保行業的眼下和未來:
未來五年, 中國環保產業是“潮平兩岸闊”,未來十年,中國環保產業是“無限風光在險峰”。
文章來源:青山產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