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雙碳領域的投資和就業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很多網友和朋友來詢問,如果想轉型切入這個行業,有什么好的機會和建議。
確實,雙碳轉型,是一場全面的經濟社會變革,影響深遠,持續時間會很長,現在只是剛剛開始。有機構預估,這將帶來130萬億,甚至150萬億-200萬億人民幣的投資規模。
因為這是一場涉及能源革命,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社會生活的全面轉型,百萬億的投資規模也不為過。只是有些人在理解碳中和概念的時候,總是很局限,一談碳中和,言必稱碳交易、ccer和碳排放管理員。
特別是去年人社部提出“碳排放管理員”這個新職業,以及全國統一碳市場啟動后,很多人更以為碳中和就是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于是各種碳交易員、碳資產管理師、碳排放管理員的培訓鋪天蓋地,魚目混珠。
有個朋友還花3800元買了一個“碳排放管理師”的證書,上面蓋有國家人事人才培訓網的專用章,問我有沒有用。我說你這是有錢閑得慌。雖然人社部有“碳排放管理員”這個新職業,但目前還沒有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碳排放管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還在起草之中,目前還沒有看到公布。更別說碳排放咨詢師、碳排放管理師、碳交易師等,根本沒有列入國家職業認證序列。沒有相關經驗,就業市場也不認可。
當然,如果你是為了學習了解這個行業,參加一些培訓,學習相關知識,為以后切入這個行業做準備,找一些相對正規的培訓機構,倒也未嘗不可。畢竟,以后碳排放管理員這個職位,市場需求量將達到上千萬個崗位,人社部門把從事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都列入這個職業范圍,無論是電力、能源、交通、化工、鋼鐵、建材、民航,還是金融、互聯網、制造業等,為了踐行碳中和行動,都需要設立這個崗位,對企業的碳資產和碳排放進行管理。這個崗位如果能跟esg結合,發揮作用的余地就更大了。
需要強調的是,碳排放管理員確實很重要,但在碳中和賽道,碳管理和碳咨詢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個職業。如果從碳中和技術層面拓展一下眼界,其實新能源、儲能、智能電網、碳管理軟件、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潔使用、節能減排、碳中和技術及裝備制造、新材料研發、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碳金融、碳匯、綠色技術的進出口貿易、清潔能源關鍵礦物的提煉等等,都可以視為碳中和就業人才,都是為碳中和目標做出重大貢獻,賽道非常廣闊,也將提供非常多的綠色就業崗位。從目前市場的崗位定價來看,待遇都很不錯。
令人欣慰的是,5月7日,教育部印發《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對中國雙碳領域的人才培養培訓,做出了頂層設計。從這個《方案》可以看出,教育部對雙碳人才體系定義還是比較全面的。
比如,《方案》提出,促進傳統專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強風電、光伏、水電和核電等人才培養。加快傳統能源動力類、電氣類、交通運輸類和建筑類等重點領域專業人才培養轉型升級。以一次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為重點,加強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專業人才培養。以二次能源高效轉換為重點,加強重型燃氣輪機、火電靈活調峰、智能發電、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補等新能源類人才培養。
《方案》還強調,目前在“雙碳”領域緊缺人才主要涉及儲能和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碳金融和碳交易這三個領域。
從《方案》可以看出,教育部是從碳中和實現的技術路線和碳市場、碳管理多個層面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不管你是學物理、化學,還是計算機、經濟金融管理,更不用說低碳經濟方面的專業,在雙碳領域都大有用武之地。下面,我結合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和國外一些經驗,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雙碳領域未來的一些主要就業方向。
參考一些資料,我們先看一下這張碳中和就業賽道導圖,不一定完整,但可以看一個大概。
01 萬億級碳中和市場
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目前有幾個賽道基本成型,市場規模很大,都是萬億級的規模。
一個是新能源領域。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新能源是基石。以新能源占主導地位,替代煤炭、石油等舊能源,是大勢所趨。天然氣只能說是一種過渡,最終也需要被替代。替換方式,目前比較常見的是風能和光伏太陽能,這兩者已經催生了很多大公司,也有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容納了很多就業崗位。
當然,圍繞風光發電外,還可以通過綠電衍生出很多其他需求。比如電解水制氫、氫氨的電化學轉換、其他行業的電氣化轉換等。
跟新能源相關的還有核電,一般列入清潔能源?,F在國際上比較傾向于小型核反應堆(smr)和核聚變利用,因為可控、安全性好,被資本看好。英國有一家叫first light fusion的公司,還通過射彈核聚變發電,騰訊還給投資了。比爾蓋茨的基金也投資了一些核聚變技術公司。
當然,新能源還包括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海洋能等,這些都有待開發和廣泛利用。
圍繞新能源上下游的關鍵礦物提煉,新材料的研發等,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二是新能源汽車領域。這個不用多說,寧德時代和特斯拉就是最好的案例。交通領域的脫碳,有賴于燃油汽車的全面顛覆,目前比較可靠的技術路徑是鋰電池,未來肯定會有其他替代,比如最近比較火熱的鈉電池,但還沒看到大規模商業化使用途徑。
跟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是氫燃料汽車。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在重型卡車、長途運輸、寒冷地區、公共交通等,氫燃料或許是重要運用場景。
新能源汽車未來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不只是中國,其他國家都在大規模推廣。由新能源汽車衍生出來的充電樁市場,特別是交換電業務,也會有爆發機會。
第三個萬億級規模市場,我認為是儲能。風光發電的不穩定性,必須配套儲能。這里指的儲能,不包括汽車電池,而是跟電網匹配的一些樓宇儲能、工業園區儲能、風電光伏基地的儲能等。這些長時間、大功率的儲能,是未來新能源的必備,規模會非常大。
儲能的形式就比較寬廣了,包括物理儲能、化學儲能、電磁儲能等。里面又可以細分出常見的抽水蓄能、鉛酸電池、鋰離子電池、鈉硫電池儲能,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液化空氣儲能等。
《環球零碳》曾經報道過一家瑞士的energy vault公司,通過把石頭吊到半空中實現儲能,這家公司還在納斯達克上市,融資2.35億美金,演員“小李子”都投資了。
其實,除了配套電網的儲能,還有一種儲能更值得關注,那就是新能源儲能。主要是以氫能為主。氫能既是一種新能源,也可算成儲能的一部分。因為氫是二次能源,它可以用風電光電電解水生成綠氫,然后儲存起來,既可以作為燃料,也可以用來發電。歐洲日本目前在主攻這個方向,如果以后煉鋼、化工等領域大規模使用,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氫還可以轉化為氨,作為飛機、輪船、火車等動力燃料,也可廣泛用于農業肥料。
02 千億級碳中和市場
除了以上幾個萬億級規模市場外,還有一些千億級的市場也是容納碳中和就業人員的主陣地。
一是碳捕集、封存與利用(ccus)。ccus技術最近很火,被認為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手段,也是一種負碳技術。這種技術需要投資比較大,一般是跟煤電、鋼鐵、化工、采油等項目聯合使用。單獨直接空氣碳捕集項目不多見,在冰島有一個,是由carbfix公司和climeworks合作的。這個項目是比爾蓋茨基金資助了幾億美金。
ccus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碳市場交易活躍,未來前景很大。不過國內基本都是示范項目,商業項目不多。主要是碳捕集能耗很大,封存難度高,需要封存幾百年上千年不出現風險,難度還是很大的,而且后期的風險監測很重要。微軟有個團隊,專門去市場尋找ccus項目,發現即使出高價格,都很難買到過硬的技術。目前像微軟、谷歌等大公司,為了抵消碳排放,愿意出價600-2000美元一噸的價格購買碳捕集,但好項目不是很多。未來如果技術成熟,將是一個龐大市場。一些石油公司很推崇這種技術。
二是二氧化碳制燃料和其他產品。這個賽道跟ccus有關聯性,就是用捕集來的二氧化碳,制取甲醇、乙醇、塑料、混泥土,甚至鉆石、家具、糧食等生活消費品。這個賽道剛剛開始,國外有些公司具有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也是一種時尚。國內比較少,康鵬教授、劉科院士等,好像在做這方面的嘗試,未來一旦跟制造業結合,實現技術突破,效率提高,肯定會大有用武之地。
三是除了ccus之外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包括ccer碳匯項目的開發、海洋藍藻開發、可持續農業、植物蛋白肉等,將會涌現出大批創新企業,尤其是碳中和技術和裝備制造領域,必將誕生成百上千家千億級的公司。
03 百億級碳中和市場
除了萬億和千億級別的市場,百億級規模的碳中和市場就更多了,隨便切入一個領域,都有機會。不說其他,光是碳咨詢和碳管理領域的軟件開發和智能物聯網系統,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其他還包括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節能改造工程、燃煤清潔改造、廢熱利用、建筑節能改造、碳標簽制作等等。
除了這些跟碳中和直接相關的領域外,碳中和的輔助市場,包括碳交易、碳基金、碳信貸、碳債券等在內的碳金融,更需要一些金融領域的專業人才。
總而言之,碳中和涉及領域非常廣泛,不管你是到企業任職,還是自己創業,都需要學好專業知識,打好基礎,未來機遇還是很多的。
文章來源: 環球零碳
2022上海國際環保展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隆重拉開帷幕。本屆展會展示面積將達17萬平米,匯聚超2,000家品牌展商。展示范圍涵蓋綜合治理、水、大氣、智慧環保、環境監測、資源再生、土壤、噪聲8大環境污染治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