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引領交通減碳的新潮流
近年來,電動汽車以其綠色、環保的標簽迅速崛起,各大品牌紛紛推出新能源車型,助力交通領域的碳減排。然而,電動汽車究竟能否真正實現低碳目標?哪種類型的電動汽車最為環保?未來應該如何發展以實現更可持續的交通模式?讓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交通領域 —— 重要的碳排放源
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中國是目前全球碳排放總量最高的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接近全球總量的30%。交通領域作為重要的化石燃料使用部門,其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0%,僅次于熱電生產和工業生產,成為第三大碳排放源。過去十年間,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從2.32億輛增長至4.35億輛,年均增速接近7%。道路運輸碳排放占總的交通運輸碳排放量的80%以上,并且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增長,這一比例還有可能繼續上升。因此,減少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必須加快轉變嚴重依賴石油資源的交通方式,發展低碳清潔交通運輸。
保有量超2472萬輛
新能源汽車正成為交通減碳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措施。《“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則提出,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將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
數據顯示,中國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八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7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達到51.1%,較去年同期36.1%的滲透率提升了15個百分點。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車在商用車市場的滲透率達到16%,其中6月份滲透率達到21%,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0個百分點,新能源輕客等市場表現強勁。根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4億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472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為1813.4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73.35%。
無懈可擊?
電動汽車能有多環保?
與傳統的內燃機汽車相比,電動汽車在行駛時確實具有能耗和排放方面的優勢。然而,其實際減排效益如何?我們需要考慮兩個重要環節:一是電力供應環節,二是電池使用環節。
電動汽車作為電力消費終端,必然會帶來電力供應的碳排放,同時,電池制造產業鏈也較為復雜。因此,電動汽車的減排效果需要綜合考慮車輛全生命周期過程進行深入分析。
隨著碳中和理念的普及,國內外研究和產業部門對車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關注度日益提升。歐盟將針對出口到歐盟市場的汽車零部件及整車制定碳足跡限值法規,預計到2025年每一輛出口到歐盟市場的汽車需核算發布其生命周期CO?排放。《電池與廢棄電池法規》(EU)2023/1542號將對在歐盟市場流通的電池進行全生命周期監管,包括對電池生命周期碳足跡的要求,有利于減少車輛電池全生命周期過程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中國汽車碳排放管理也逐步從使用端向全生命周期擴展。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其中一個重要行動便是“汽車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減碳路徑與案例研究》報告指出,在碳中和背景下需從全生命周期角度考量電動汽車碳足跡,推動全產業鏈脫碳。
車輛的全生命周期可以理解為從生產、使用到報廢的全過程。車輛全生命周期分析系統邊界包括燃料周期和車輛周期兩部分。燃料周期也稱為“井到輪(Wells-to-Wheels, WTW)”,由車用燃料的上游生產過程(WTP)和汽車與燃料配合使用的下游消費過程(PTW)兩部分組成,包括燃料原料開采、生產與運輸、燃料的生產與輸送以及最終消耗等過程。而車輛周期則包括整車生產、維修及報廢處理等階段,進一步細分為車輛原材料生產與加工、裝配與制造、維修和報廢回收等。
研究表明,與傳統汽油車相比,純電動汽車、常規混合動力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均能有效減少車輛全生命周期一次能源消耗量與碳排放量,其中純電動汽車的節能減碳效果最佳。
還能更低碳!
電動汽車大有可為
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車輛周期碳排放占比不超過30%,車輛的碳排放主要來自燃料周期。其中,電網結構的清潔度直接影響電動汽車燃料周期碳排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發電量81121.8億千瓦時,其中煤炭為主的火力發電量占社會總發電量的71.1%。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電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為0.5568kgCO?/kWh,與國際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未來如果我國改變以煤電為主的電力結構,持續推進電力生產清潔化,電動汽車燃料周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大幅降低,進一步放大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減排效益。
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動力電池退役量也隨之增加。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5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總量將達到116GWh,約78萬噸。發展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和技術不僅有利于降低廢舊金屬、廢電解液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助力“無廢城市”建設,還能夠保障制造電池所需的鎳、鈷、鋰等關鍵資源供給,降低車輛生產中電池制造相關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提升整個產業資源利用水平和實現車輛全生命周期碳減排。
未來,隨著可再生電力的大規模引入,電動汽車的溫室氣體排放將逐步從燃料周期轉移到車輛周期。汽車產業供應鏈各環節具有前瞻性的技術進步將有助于進一步降低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特別是在延長汽車壽命、促進電池回收和提高材料回收利用率等方面。
《巴黎協定》進一步縮減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空間,中國要兌現大國承諾,減排之路任重道遠。當前,電動汽車的發展勢不可擋,但從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綠色化、低碳化、清潔化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長遠來看,推進電動汽車減排需著眼全生命周期綜合考量,才能更好實現交通領域的低碳轉型,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助力我國環保事業持續發展。